干部教育
2023 年市委党校春季第一期乡科级主体班赶赴孟州沁阳开展现场教学活动 | ||
更新时间:2023/5/22 9:16:39 来源:学员管理科 作者:胡鹏强 点击数:1684 | ||
为进一步丰富拓展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的成效,按照本学期教学计划的安排,5月19日,市委党校组织春季第一期乡科级研修班、乡科级进修班全体学员赶赴孟州莫沟、中原内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沁阳袁屯村、河南省氟基新材料产业研究院、西大井1919工业遗址、周窑十八坊等现场教学点开展现场教学活动。 一、走访乡村振兴实践样板——莫沟村、袁屯村、周窑村 这次行程中有3个村子,两个高新企业、一个工业遗址。先来说3个村子。 莫沟是我们考察的第2站。提起“老家莫沟”,学员们并不陌生,但这次行程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莫沟位于孟州市西虢镇,村内地势北高南低,三面环沟,背靠顺涧水库,面积1.2平方千米,176户,757人。2015年之前,莫沟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年轻人出去就不愿回来的“空壳村”。特别是周围产业的蓬勃发展,处在孟州产业集聚区内的莫沟更是成为了当地产业发展的一块“绊脚石”。 2015年4月,孟州市委、市政府决定以莫沟为试点探索出一条产业集聚区内生态失衡村庄就地改造新模式,提出了“一修复三实现” 的工作思路(即修复传统生态民居,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力争不砍一棵树、不填一口塘、不扒一间房,根据区位特点和民俗特色来建设“老家莫沟”,留下记忆、留住乡愁。
如今的莫沟被誉为“太行山下一颗璀璨的明珠”。学员们在景区宣传版上看到,莫沟拥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13项国家级称号,河南省生态村、河南省首批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创建单位等十几项省级称号。据莫沟村委介绍,莫沟村内结构分上、中、下三个层级,上层以现代式民居为主,开设书馆、茶馆、酒吧、咖啡厅和手工作坊,中层主要以183户元末明清遗存窑洞发展特色民宿旅游,下层则主要以汶水河为主,开展水上娱乐。2020年12月,老家莫沟景区被确定为国家级AAAA景区。2019年全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为历史最高峰。 几十分钟的时间,学员们参观了莫沟景区的“老家记忆馆”“国防教育基地”等,并有幸乘坐小火车绕村一周游览。这个季节的莫沟,麦穗泛黄,杏树挂满了果,西瓜、葡萄、花生绿意盎然,月季、刺玫花香不时扑面而来,老苗窑洞书馆、村史馆、党建综合体等从眼前掠过。在这里,学员们领略到了农村自然、质朴的现代田园生活,感受到乡村振兴给莫沟带来的无限生机和活力。 午饭后,学员们乘车赶往沁阳市袁屯村。袁屯村位于沁阳市产业集聚区沁南园区内,总面积958亩,居民165户、750余人。学员们一下车便看到一幢三层大楼,一楼门口两边挂着十几块牌子。左侧有“河南宝策建筑安装有限公司”“河南可嘉律师事务所”“沁阳市正华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7家牌子,右侧有村两委等6家牌子,村党支部书记杨团告诉学员这是村里的综合办公大楼。 在袁屯村展馆,杨书记向学员们介绍了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的不凡历程。2004年,袁屯村新一届村两委上任后,面对村内集体经济落后、居住环境脏乱差、居民建房纠纷多、空心化倾向严重等问题,抓住空心村整治的契机,开群众大会、党员大会,进一步统一思想,规划将三个自然村合并为一个新村。2008年,按照“节约土地、集约开发、绿色环保、改善人居、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思路开始大规模整合资源、改造旧村、建设新村。新村建设不占用耕地,不让群众垫资,历时10年时间,花费1.2亿多元,于2014年12月建成。新村建有200栋别墅,配置了天然气、太阳能、整体厨房、水冲式卫生间等,每栋别墅面积达258平方米,村民只要付4万元就可以搬进新居。2018年,村两委换届后,新一届两委班子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又与时俱进提出了“加强基层党建、发展集体经济、打造文明新村、建设休闲小镇”的发展思路,制订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目标。目前村年集体收入近40万元。 学员们跟随杨书记参观村容村貌。杨书记介绍,袁屯村绿化面积20000平方米,绿化率达45%以上。学员们看到,村内街道整齐干净,两旁绿植错落,村民房前屋后种植了橘子树、桂花树、石榴树,院子里还有月季花、玫瑰花、鸡冠花等,杨书记说要让村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村两委在综合办公大楼右前方架起了十二个大字“科创基地、休闲小镇、总部经济”,这是袁屯村的发展定位,是它的未来蓝图。以“整合土地为龙头,整合生金、整改起飞,整出了乡村振兴的袁屯样板”。袁屯村无疑是乡村振兴的又一典范。 学员们考察的第三个村子是焦作市中站区龙翔街道周窑村。周窑村有600多年历史,依山而建,石头房、古窑洞、山神庙、古栈道点缀其间。目前面积约3平方公里,居民120户,常住人口380人。 在这里,学员们参观了中站乡村图书馆、重点考察了周窑十八坊项目。图书馆位于村口,馆内彩虹廊、手工制作区、猫咖等设计使图书馆呈现温馨的亲子风。周窑十八坊在图书馆下方西一百多米处。据介绍,它是由中站区政府招商引资的扶贫项目,是周窑村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一期由河南素描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400余万元,并全权委托云台山酒店管理公司运营管理,项目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一期13间客房。二期将开辟星野营地、星野温泉、亲子农场、游园会等项目。未来周窑十八坊将与栗井、十二会等项目形成南太行龙翔山居民宿,欲以民宿产业集群带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学员们看到这里推出的一款住宿产品是连续三晚1688元,近期节假日客房全部订满。 图书馆右上方是周窑特色林果产业园,据介绍,2016年,周窑村采取“党员+贫困户+农业合作社”的模式,开始筹建林果种植基地,大力发展林果业种植产业。截至目前,该村共有44.67公顷果园,种植有杏、桃、苹果、梨、山楂、核桃、柿子等多个品种,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花果山”。2022年9月被河南省文旅厅认定为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 莫沟、袁屯和周窑在各自发展中分别摸索出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为乡村振兴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样本。 二、参观新能源、新材料企业科技创新样板——中原内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氟基新材料产业研究院 中原内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市一家专注于汽车动力系统关键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总部坐落于孟州市产业集聚区。公司成立于1958年3月,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球气缸套行业产销量、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企业,全球领先的动力活塞组件系统供应商,世界级的端对端供应链管理服务商。企业于2010年7月在深交所上市,目前拥有全资、控股、参股企业26家,其中国际合资合作公司3家,美国、德国、俄罗斯3家海外子公司。公司致力于发动机零部件、汽车电子、智能驾驶、智能装备、国际贸易、资本运营等多领域发展,入选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在公司负责人贺绍府的带领下,学员们参观了生产气缸套毛坯的铸造四厂和负责组装的七厂两个智能制造车间。贺绍府介绍,智能制造车间具有产线物料自动运转、物料循环利用、自动在线监测、数据采集等智能化功能,项目数控化率100%,产品一致性达到99%。学员们看到,偌大的一个车间控制中心只有一人在监控设备,而几千平米的厂房内也只有百十位工作人员在监督设备的运行。 贺绍府介绍,近年来,企业正在通过抓创新投入、抓激励机制、抓平台建设,以提升创新能力为导向,建立健全创新体系;通过聚焦技术创新、拓宽产业链条、抢滩氢能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绿色转型发展;通过强化人才招引、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以人才支撑为导向,打造一流创新队伍。依靠科技创新,强化人才支撑,全力打造百亿级企业集团。 河南省氟基新材料产业研究院是由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河南首批10个河南省产业研究院之一,坐落于中站区产业集聚区。产业研究院是我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打通科技成果产业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 5月18日下午,多氟多董事长李世江刚刚为学员做了一场讲座,带着对企业的各种好奇,学员们走进了研究院。在研究院的展厅,面对放置了118种化学元素砖块的主题墙,年轻的讲解员为学员讲解多氟多创新发展逻辑起点,揭秘多氟多创新基因。2010年上市以来,多氟多在资本的“加持”下,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开拓创新,通过实施高纯晶体六氟磷酸锂、超净高纯电子级氢氟酸以及动力锂电池等多个项目,实现了蝶变跃升。 2021年6月,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多氟多的三次腾飞,正是新材料战略布局的正确抉择。第一次腾飞,是打破“氟硅巧分家”的行业神话,实现低品位氟硅资源高效利用,氟硅新材料夯实发展基础。第二次腾飞,是八年磨一剑、攻克六氟磷酸锂生产技术,叩开了新能源的大门。第三次腾飞,是抢占超净高纯电子级氢氟酸的制高点,挺近半导体领域。 高新科技创业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管理,在多氟多和中原内配,学员们感受到了数智管理的魅力。多氟多董事长李世江在讲座中说,多氟多引领的,还有新材料生产方式的颠覆性变革。公司打造5G+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实现生产运营过程“一眼看全、一眼看穿、一眼看透”,达到管理和控制“一目了然、一竿子到底”的目的。同样,中原内配也于2020年承接了国家工信部5G加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全力探索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数智化转型之路。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企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原内配、多氟多可谓是新能源、新材料企业科技创新的样板。通过学习考察,学员们对新型创新企业有了感性认识,对科技兴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探究工业遗址开发、红色基因传承样板——西大井1919 “西大井1919”位于中站区,其前身是焦作市矿务局王封矿。1919年由英国福公司开工建设,这是福公司在焦作最大的矿井,当地老百姓俗称西大井。这里是特别能战斗精神的发源地,河南近代工业的发祥地,焦作的红色摇篮西大井,是中国产业工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标识。2019年河南王封全域实业有限公司打造“西大井1919”文旅园区,是集文化、休闲、旅游、红色教育等为一体的AAA级景区。2021年6月,“西大井1919”被命名为“河南省煤炭科技红色教育基地”。 进入景区,迎面就是一座具有苏式建筑风格的三层小楼。这座楼始建于1948年,1975年秋进行了大规模修缮,1976年8月重新投入使用。作为新中国组建的中共焦作市委、市政府雏形的中共焦作矿区委员会、矿区人民委员会,1949年10月宣告成立,与之前一个月成立的焦作矿务局在此合署办公,直至1950年10月迁入新华街。
在英雄广场,学员们重温了入党誓词,这一站的参观学习使全体学员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大家表示,要继承和发扬“特别能战斗”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