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监察

怀川家风家训故事|韩愈
更新时间:2025-1-7 17:16:37    来源:校纪委    作者:admin     点击数:


焦作,古称怀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在这片古老文明的土地上,孕育出的杰出人物灿若繁星,涌现出无数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清官廉吏,成为一座座勤廉铸就的大河砥柱、太行丰碑。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了展现焦作历史名人的家国情怀,发挥家规家训文化的教化作用,我们组织人员收集整理了焦作历史和当代部分名人的家规家训家风故事,涵盖人物生平、家规家训、家风故事、主要作品等。在编撰过程中,难免会有疏漏或不当之处,欢迎多提宝贵意见。

家事牵国事,家风连政风。希望广大党员干部能够从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廉洁养分,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以清廉家风促党风政风、带社风民风,为营造崇德向善、崇俭尚廉的社会氛围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出积极贡献。

人物生平: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被后世誉为“泰山北斗”“百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一生,主要是推广他所倡导的思想文化运动,革除当时道丧文衰的社会弊端,挽救国家衰败分裂之危局。韩愈生活的中唐时代,政治腐败、王权衰落,朝内党争开始,藩镇割据,佛教泛滥,骈俪形式主义文风盛行。韩愈忧国忧民,同情百姓疾苦,在他的文集中,像《论天旱人饥状》《赠崔复州序》等均能体现出这一点。特别是他抨击贪官奸吏、赞扬清官政绩的篇章之多,非一般作者所能比。他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赞扬清官循吏,是由于唐代社会大量的事实,使他深切地体会到:百姓的疾苦、官与民的矛盾激化,主要是由于贪官奸吏造成的。

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称他是“性方道直,介然有守;不交势利,自致名望。”贤臣王仲舒赞他为“直亮而廉洁,博大而深厚”。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网曾把韩愈文化中“家规”的主要观点和思想精华展示出来,使之成为引导干部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

家规家训:

 

念祖:

 

君乃长史之元子也。妣有吴钱氏。及长史即世,夫人早孀,弘圣善之规,成名四子,文伯②、孟轲二母之俦欤!少卿,当涂县丞,感概重诺,死节于义。云卿,文章冠世,拜监察御史,朝廷呼为子房。绅卿,尉高邮,才名振耀,幼负美誉。

——摘自李白《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并序)》

 

勤学: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

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

两家各生子,孩提巧相如。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

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

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摘自韩愈《符读书城南》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摘自韩愈《进学解》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摘自韩愈《进学解》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

 

尊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摘自韩愈《师说》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摘自韩愈《师说》

 

自立:

 

金璧虽重宝,废用难贮储。

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

——摘自韩愈《符读书城南》

 

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

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锄。

——摘自韩愈《符读书城南》

 

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

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

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

恩义有相夺,作诗劝踌躇。

——摘自韩愈《符读书城南》

 

知足:

 

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

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

此屋岂为华,于我自有余。

中堂高且新,四时登牢蔬。

前荣馔宾亲,冠婚之所于。

庭内无所有,高树八九株。

有藤娄络之,春华夏阴敷。

东堂坐见山,云风相吹嘘。

松果连南亭,外有瓜芋区。

西偏屋不多,槐榆翳空虚。

——摘自韩愈《示儿》

 

家风故事:

 

一、不贪占

韩愈的一生,是十分贫寒的。一是家庭人口众多,韩愈的堂兄朔方节度使掌书记韩弇,在与吐蕃作战中牺牲,其全家投奔到韩愈门下;侄儿老成病逝,侄孙韩湘等人又为韩愈所收留,人员最多时达到百十口人。二是投在韩愈门下求学的人众多,吃住费用颇大,全由韩愈承担。故而使得韩愈常常入不敷出,过着“朝齑暮盐”“酸寒何足道”“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的生活。然而韩愈却自甘清贫,从不因生活拮据而贪占腐败。唐元和十四年,韩愈因谏阻当时皇帝迎佛骨,被贬谪潮州。当时潮州州小俸薄,上司广州观察使孔戣怜其生活困难,给他另加俸银50贯,然而韩愈却予以谢绝。他马上给孔戣呈上书信,即《潮州谢孔大夫状》:既表示对孔戣的关怀万分感激,又说明若接受这项俸银乃“非廉者所为”。从而使孔戣大为感动,也在朝野传为佳谈。

 

二、不受贿

唐元和十三年,韩愈作为御史中丞、行军司马,随宰相裴度前往淮西平叛。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辅助裴度一举平定淮西,擒获贼首吴元吉,取得了中唐历史上一次最为辉煌的胜利。韩愈由此擢升为刑部侍郎,并受命撰写“平淮碑”。碑文写好后,宪宗皇帝阅后十分满意。并让韩愈抄送征淮各路将帅观看。在“平淮碑”中,韩愈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叙述了各路将帅的功绩,特别是对在朝中颇有非议的前平淮都统、宣武军节度使韩弘予以公正的评论。当韩弘看到碑文后十分感动,遂派人给韩愈送来500匹绢作为感谢。韩愈接到赠物后深感不妥,他认为碑中所论是自己应该做的,不存在酬谢的问题,若接收了赠物,不仅与理有悖,而且会给人造成自己作弊的嫌疑。遂将这500匹绢上交到国库,并向朝廷呈上《奏韩弘人事物表》:讲明事件乃是奉旨行为,是自己应尽职责,韩弘所赠不敢受领。从当时的物价来看,这500匹绢价值在400贯,相当于800石米。对于生活十分拮据的韩愈来说,是非常急需的。

 

三、不违规

唐长庆三年,韩愈由京兆尹再次转任吏部侍郎,正好侄孙韩湘高中进士。韩湘聪慧绝伦,自幼由韩愈抚养成人,曾跟随韩愈一起贬徙潮州,韩愈对其十分疼爱。当时家人和好友都劝韩愈将韩湘安排在京城任职,以便对当时患病的韩愈予以照顾。但韩愈没有这样做,他说自己身为吏部侍郎,应该以身作则,绝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而是强忍分离之痛,按照吏部的有关规定,派韩湘到数千里之外的江西幕府去任职。

 

四、学识立身,诗书传家

公元795年,27岁的韩愈回河阳祭祖,遇侄儿护送长嫂郑氏的灵柩来此归葬。韩愈把满心悲痛和思念化为文字,写下《祭郑夫人文》:“蒙幼未知,鞠我者兄;在死而生,实维嫂恩”“视余犹子,诲化谆谆”,感恩伤怀,言辞真切。

 

颠沛流离、丧亲之痛,早年种种窘状给韩愈的思想造成的深刻影响,即便在其否极泰来、名望日隆时也未减弱。公元815年,47岁的他在《示儿》诗中写道:“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告诉儿子,自己在京城白手起家,唯凭过人学识和数十年辛劳才有了立身之所。

 

次年,韩愈写就《符读书城南》一诗,系统阐述了自己诗书传家的理念,文章通俗易懂且说理透彻。符是韩愈儿子韩昶的小名,那年十八岁。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他通过木材成为有用器物的过程和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道理,告诉儿子诗书、学识对于人的重要性。“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则阐述了学问才是让人终生受益的真正财富的道理。

 

诗中生动描述了“学之力”给人的成长带来的巨大差别:两家同时生了孩子,“贤愚同一初”;十二三岁“头角稍相疏”,略有差别;然而,“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学与不学,天上地下。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他还告诫儿子,学问唯有珍惜光阴、勤学苦读才能拥有。

 

针对当时的修道习气,韩愈专门作诗曰“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奈何不自信,反欲从物迁”,强调只有学问使人区别于自然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