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

强化科技驱动 促进我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更新时间:2018/10/19 16:31:1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数:

内容提要:实施科技创新驱动,促进我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平台建设,推动产业特色化;重视人才引进,推进培养常态化。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服务优质化。加强投入,推进研发、推广投入的多元化。完善政策支持,确保农业科技健康发展。

关键词:创新驱动  技联网  三产融合

作者简介:杨胜利(1962-),男,河南省武陟县人,中共焦作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当今时代是一个科技主导的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最强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农业乃至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不例外,为了推动我市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和脱贫攻坚目标的顺利完成,以及“学深杭、抓创新、促发展”,促进我市社会经济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我们在对全市农村、农业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我市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和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促进我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近年来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取得的成就

    我市农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先进行列。从近年来我市先后获得的农业、农村奖励可以看出:全国优质小麦加工示范基地、中国北方第一个吨粮市、中国优质小麦之都、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农产品加工创先基地、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市、国家优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成果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创新方向与重点比较明确

对于我们焦作这样一个农业较发达的地区来说,农业、农村的快速发展关键在科技创新。近年来,我市选准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和方向,加大创新力度:第一、主导产业发展有新突破。小麦生产已连续突破6项全国纪录,创我国小麦生产历史新高,实现夏粮“十三连增”。第二、企业集群发展有新突破。2016年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综合实力评比中,六个行业十强中我市有七家企业入选,位居全省第二。第三、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有新突破。2016年我市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都市生态农业试点市;2016年“河南省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第四、新品种选育有新突破。近五年我市共选育小麦、玉米等19个品种,其中,“豫麦49-198”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小麦、玉米“百千万基地”连续两年实现亩产吨半粮公关目标,居全国领先。

(二)以成果转化为手段,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明显加强

农业的科技贡献率关键决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科技推广程度。近年来,我市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技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第一、建立农技公共服务平台。2013年至今投资1837万元,在全市建立120个农业科技工作站、31个基层农机推广乡镇站,配置农机人员386名。第二、推动农技向“最后一公里”延伸。第三、培养农技应用主体。2014年以来,全市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转型升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558人,投入资金630.5万元。在提高农民素质的同时,使农技应用主体更加明确,成果转化更重实效。

(三)以实用技术为依托,产业化能力明显增强

产业化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特别是实用技术的产业化。近年来,我市在农业实用技术的产业化上做了大量工作:第一、集中种植,突出产业特色。目前,全市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7.07万亩,建立标准化核心示范区6个,初步形成了东部平原优质粮、南部滩区经济作物、西部岭区优质苹果三大经济板块新格局。第二、推行“育繁推”一体化。我市投资6683万元,与河南金苑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逐步完成农作物良种“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科技项目种子储藏、种子检验和晒场建设等。第三、提升加工水平。在国家28大类食品中我市有25 大类食品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六大战略支撑产业之一,生产量居全省前列。

(四)以农业增收为目的,源头创新及技术储备能力明显提升

近年来,我市先后承担国家和省级重点调研课题49项,获科研经费2700余万元。2016年我市河南千年冷冻设备有限公司获省科研经费600万元,攻破多项难题,成功研制“食品冷链高效节能速动设备”,技术达国内外先进水平。在农作物品种选育上成绩更加突出。

(五)以转型升级为目标,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我市作为中原核心区之一,积极响应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的号召,迅速编制完成《焦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各县以此为契机,根据辖区特点,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各种农业园区,以园区快速发展,带动区域进入现代农业新境界。目前,修武“台创园”同根源生态度假区项目合作投资26.28亿元,生态旅游油用牡丹开发项目合作投资11亿元,均已进入实施阶段。

     二、 目前我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广大干部和农民的积极努力下,我市农村、农业迅速发展,科技创新工作取得很多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农业、农村自身的特点和农业科技应用主体素质以及社会发展层次等的制约,毋庸置疑仍然存在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市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活动的快速推进,阻碍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具体来说:

    (一)农业科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

    科技设施不仅是科研进步的手段,而且是科技推广的重要工具。科技设施落后的问题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我市农村、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快速发展。如市、县两级科研推广属财政全供,农业科研经费投入比重小,而且,每年呈零增长状态,使部分农业科研无基地,农业项目无处落实,科技人员知识老化,实验仪器陈旧或配置不全,导致关键性技术无力攻克;技术推广设施滞后,制约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新建的31个农机推广乡镇站,有部分配套经费无着落,不能正常使用,已投入使用的,工作运转难度大,导致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时效性差。农村移动宽带网络发展严重滞后,网络普及率低,网速较慢,费用较高,制约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

    (二)农业“育繁推”人才严重短缺。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然而,在我市农业科技发展中,不仅存在高端的创新人才严重短缺,推广人才、应用人才同样短缺,成为制约农业科技发展的“瓶颈”。第一、高端创新人才紧缺。缺乏高水平、高层次尖端技术创新人才,制约动植物高端育种;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现代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制约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第二、推广人才短缺问题严重。市、县农技部门只管宣传农业、农村政策,不搞技术推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力军,但在机构改革中又被“边缘化”,人员锐减,农业技术推广力量严重不足;乡镇农技干部本来就少,还忙于各项中心工作,农技推广工作常常是无人问津;乡镇农技干部由于长时间游离专业之外,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不强,进一步加剧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严重“缺位”。第三、应用新技术主体较弱。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大量有知识、年轻化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务农人口不仅老龄化、女性化严重,而且文化素质较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十分有限,严重制约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不大,特别是家庭农场发展滞后,带动作用不明显,农技应用、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十分突出。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严重不足。

     农业产业化既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重要的表现方式,也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重要的实现形式。规模化、产业化与科技创新伴生发展,互为支撑。然而,在我市农业发展中,存在严重的不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产业化对科技创新支撑不足等问题。主要变现为:第一、龙头企业少。我市农业、农村经济比较发达,是相对于小农经济、家庭经营层面来说的,而对于现代农业层面来说,我市农业、农村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差甚远,问题很多,最严重的就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表现为:龙头企业少,品牌、规模、效益等不突出。龙头企业大多数都是围绕粮食的简单加工项目。粮食深加工、特色农产品加工项目、科技含量高的加工项目很少。第二、缺乏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发展动力不足,支撑力度不够。特别是大部分农业企业负责人对技术创新认识不到位,总是认为创新工作是工业企业的事,农业企业只需购买人家的种子、肥料、农药等就行了,小富即安,不愿做大做强。对现代农业技术应用无动于衷。第三、重工轻农问题较为突出。抓工业,其乐无穷,抓农业力不从心。抓工业,重点抓创新,抓农业,老生常谈。抓工业,就要抓品牌、抓规模和效益,抓农业,胡子眉毛。小农经济思想严重,不重视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不重视农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从政府每年省、市下拨的科技经费中看出,工业企业往往占据大部分科研经费,而农业企业相对较少。农民对大规模机械化种、养认识不足,高成本、高污染人工作业现象随处可见。

     (四)成果转化和推广严重滞后。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直接影响农业的科技贡献率的高低。影响农业发展的效率和效益。目前,我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严重滞后的主要表现为:第一、科研与应用不符。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农技推广等单位之间缺乏相互配合,造成科研主体不仅分散,而且,重点不明确、不突出。科技成果存在搞常规技术的多、搞高新技术的少;搞增产技术的多、搞提质技术的少,搞单项技术的多、搞配套技术少的“三多三少”现象。如高筋或弱筋的高品质小麦品种仍然缺乏,高端果蔬品种匮乏等。第二、成果与推广脱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农技推广部门的联系不强,新科技、新成果不能及时转化应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导致长期存放在科研院所,无人问津,而实际的农业生产中表现出严重的科技短缺。第三、服务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市农业科技推广的主体仍然是县、乡农技部门,由于编制、经费等原因的制约,形成基层农技部门顾着时就指导一下,顾不着时就无人问津的“时有时无”现象,而以农业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服务模式是一个新生事物,可以改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和推广难的问题,提高科技贡献率,但是,仅仅处于发展初期,受人力财力限制,机构设置分散,服务方式单一,服务范围狭窄,服务机制不活以及科技人员职称评聘矛盾较多,严重挫伤科技创新和下乡服务的积极性。

     三、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促进我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学深杭、抓创新、促发展,使我市经济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以及到今年年底以前全市实现全面脱贫目标,就必须实施科技创新驱动,促进我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一)加强平台建设,推动产业特色化。

遵循农业科技自身规律,坚持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建立以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主体、转化主体、应用主体服务的平台建设,做大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推动产业特色化。具体说:一要突出特色建平台。围绕焦作地域特色、环保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创建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推广应用的技术平台。着重突破铁棍山药、地黄重茬种植、食用菌增产、中药材增效、畜牧防疫、养殖污染治理、农产品深加工、特色产品加工等技术难题,形成铁棍山药、地黄、牛膝、连翘、皂刺、苹果、核桃、食用菌、养殖等动植物在生态环境中繁育、成品加工、存储贸易等规模优势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二要围绕项目建基地。农企联合成立专业化的运营维护组织和建设投资公司,建立现代种业体系,打造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做优做强种子产业。三要发挥优势搞联合。鼓励企业和科技人员合作,在农业优良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技术领域,搞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主体资格,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充分发挥农业龙头效应。

     (二)重视人才引进,推进培养常态化。

 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关键是人才。实施科技创新驱动,促进我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一要重视高端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结合各类科技项目的实施,发现、培养和积聚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鼓励和支持创新领军人才带领创新团队,承担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在政府各类农业和农村科技项目的实施绩效评估中,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考核指标,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优秀创新人才群体。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农业科技企业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及团队。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建立涉农高校、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科研基地,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二要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推进培养常态化。每年有机划地安排一定数量年龄轻、肯钻研的农技人员和有一技之长的农民专家到农业院校、农函大、乡镇成人学校、远程教育培养高素质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重视对“城归”青年的培养;开展对合作社带头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经营人员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技能和管理理论培训,使更多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人员拥有“绿色证书“。三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推进培养常态化。新型职业农民是支撑未来中国农村、农业的主力军,对这些人的培训必须常态化、制度化,要有专项资金保证,专门渠道培训。采用地方补助学杂费政策,激活农村学生报考涉农专业;把中职教育与农业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在高级职业中学开办农技、管理、经营等复合专业;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村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服务优质化。

科技创新和推广的体制机制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是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肠梗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发展,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一要创新科技服务。科研院所和涉农高校要改进体制机制,加强与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发挥科技转化和推广主力军作用,在生产一线建立专家工作站、特派员制度,为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与农技推广部门合作,借助政府渠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人员下基层创办农业新技术示范基地,积极参与项目实施。引导农民承包地流转到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实现规模化经营,更加有利于农业新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二要创新推广服务。建立完善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多元化推广服务的有效途径和模式,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农技推广;建立遍布全市主要乡镇的农业“技联网“基层信息服务站,在全省率先普及”互联网+农业服务”新模式,形成农业新型科技服务网络体系。三要完善园区服务新功能。在园区实行一园多区集种、养、加工多种经营形式,吸引专业科技人员和农技人员采用技术参股、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园区发展。探索建立”政府引导、法人投资、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运作模式,实施目标责任考核机制,打造”三产融合、产城一体、文明生态“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充分发挥园区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方面的”摇篮“作用。

(四)加强投入,推进研发、推广投入的多元化。

资金是科技研发和推广的“血液”和能量源,推进多元化投入。一要加强法定投入。应把财政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资金增长机制建立在稳定的制度之上,做到依法安排、依法运行、依法监督,保障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得到长期稳定的投入。二要加强自身投入。采用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化园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投入积极性,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重视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三要加强社会投入。本着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制定激励政策,吸引城市工商资本、群众团体等投资农业科技,建立种业基地,发展农业科技项目。四要加强金融投入。各类金融机构都要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优先提供融资、担保和保险等服务。落实有关税收支持政策,降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服务的风险成本。五要积极争取上级投入。积极争取项目,充分利用国家关于乡镇农技站、畜牧兽医站、产业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和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扶持政策,改善基层设施条件。

(五)完善政策支持,确保农业科技健康发展。

 政策是事业成功的保证,特别是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对于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和推广事业来说,完善农业、农村科技政策支持尤其显得更加重要和突出。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工作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建设、转换新旧发展动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大力营造浓厚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氛围,切实把工作实绩列入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加强对农业科技重大工作的组织协调。二要完善科技管理。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各类创新主体自主性,构建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改进科技评价和绩效管理激励机制,树立农业科技创新的正确导向;完善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导向,大力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活力和创新积极性。三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行为。加强农业植物新品种和动植物种子资源的保护。加强区域优势农产品的品牌培育,鼓励注册使用农产品证明商标和原产地标识。加强产学研联合研制农业技术标准,跟踪研究国际标准,鼓励农业企业和行业组织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