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
更新时间:2020/5/29 8:04:08 来源:科研处 作者:李娟 点击数: | ||
内容提要:基本经济制度对经济制度属性和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影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做出的重要发展和深化,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关键词: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意义 作者简介:李娟(1981—),经济学硕士,焦作修武人,中共焦作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讲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分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基本制度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是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部分,对经济制度属性和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影响,很重要。 根据历史唯物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根据事物基本矛盾分析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变动影响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制度形成的基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决定了其它所有制度的特点、基本形态,只有了解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能更好地把握和了解其它制度的形成特征。 基本经济制度包含三个制度:第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度,第二个,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三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这一次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全新的重大的理论创新。十五大提出基本经济制度只有一个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这三条制度应该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这将分配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并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像三角形有稳定性一样,互相支撑,互相配套,形成全套的基本经济制度,更加稳定和稳固,意义非常重大。 一、意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伟大创造 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提出的,指出社会主义具有三大特征:第一,生产资料全部由社会占有(公有);第二,生产要素由社会中心统一调配(计划调节);第三,消费品在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而进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则实行按需分配。在理论逻辑上,以上三大特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支点,彼此相互依存,是马克思为未来社会构造的科学制度体系。在马克思时代,社会主义是一种假说。 苏联人把马克思假说的社会主义制度把它完整叙述了,并创立了“苏联模式”。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开始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可当时对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没有经验,而能参考借鉴的只有“苏联模式”。 1953年,我们编制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所以建国初期,我们国家的建设都来自苏联的全面直接指导,体制的构建,来自苏联的计划体制,指导思想来自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只要在你的要素禀赋比较稀缺的情况下,要优先发展重工业,一定要实行管制,最后要导致计划经济。这时候照搬“苏联模式”的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 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同志在杭州系统研读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并结合中国实际与党内有关同志进行了讨论。毛泽东同志批评说,苏联教科书脱离实际,有的观点背离了马克思主义。遗憾的是,这种反思由于各种原因并未持续下去,当时也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成果。 1978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帷幕。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的判断。十二大确认: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我国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讲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1987年党的十三大: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加快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提出的是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1992年10月,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鼓舞下,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提出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1997年十五大,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把它作为一项制度确立下来了。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一,就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增长、增加税收、扩大就业、促进创新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得以完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在市场经济面前我们这条大船又往前走了一步,十四大是起基础性作用,现在是起决定性作用,更加坚决和彻底。 所有制形式及其结构的改革,必然要求改革收入分配方式。为了调动全社会生产要素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于是我们党着手对分配制度进行创新。其实早在1985年邓小平同志就讲过,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五大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党的十六大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多次强调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立足中国实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2、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创造 我们从实践方面来看,建国70年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保障下,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实现飞跃,我国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1952年—2018年,我国GDP从679.1亿元跃升至90.03万亿元,实际增长174倍;人均GDP从119元提高到6.46万元,实际增长70倍。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在牢牢占据第二的位置,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使用外资第二大国、对外投资第二大国。 (2)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 2018年末,我国铁路营业里程13.2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万公里,分别居世界第二和世界第一;公路里程48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4.3万公里,居世界第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社会保障、扶贫脱贫、生态环保事业全面发展。 (3)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我国从传统农业国转为现代工业国取得显著成效,我们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从1952年的50.5:20.8:28.7变化为2018年的7.2:40.7:52.2。信息化深入发展,居民网上购物、手机支付、网约车、坐高速列车成为常态。1949年—2018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0.6%提升至59.6%。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改革实践每前进一步,党的理论创新也前进一步。这和我们的经济制度当然是有关系的,在根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公有制为主体保证了我们社会主义的性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解决了社会稳定和发展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奇迹,走出了经济治理的“中国道路”,形成了经济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经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为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直接来自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创造。 3、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进入新时代以来,这几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国民经济从高速度增长迈入高质量发展,如何进行高质量发展? 现在我们从高速度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产品定位要从有没有变为好不好,卖的产品要变成高成本,高附加值,甚至是低成本高附加值的东西,决定性因素创新,创新是高质量产生的必要因素。高质量是是市场带来的,高质量是竞争带来的,那怎么保障这种公平的竞争环境呢。建立这种公平竞争的审查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只有这种公平的竞争,它才有动力,才有压力,进行不断的创新,市场主体才有压力动力,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进行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