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更新时间:2021/5/31 15:33:13    来源:科研管理部    作者:李咏玲     点击数:



“法者,治之端也。”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明确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确立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并明确提出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接续推进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法治中国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

“法乃国家布大信于天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一个现代化国家,宪法法律若没有权威和尊严,治国安邦就失去依据,公民行为就失去规范,公平正义就失去标准,政治就不可能清明,社会就不可能和谐,人心就不可能安定。所以,法治中国建设,首先是建设宪法法律具有最高地位和最大权威的中国。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体,是社会的基因。法治国家区别于人治、专制国家的主要标志,就是全体人民是否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是否每一个人都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所以,法治中国建设,是建设全体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的中国。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建设法治国家决不是要建成孤立封闭、自我服务的“法律王国”,而是让人民民主更加充分和健全,让经济发展更加健康有序,让社会运行更加稳定和谐,让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让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与法治中国相伴而行。所以,法治中国建设,是建设政治清明、经济富强、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中国。

综上可见,法治中国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一定要全面系统谋划、统筹协调推进。所以,只有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联动和集成,才能凝聚起14亿中国人民对法治的坚定信仰,汇聚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磅礴伟力,全力描绘出一幅雄伟壮丽的中国法治画卷。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互联系、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三根支柱。法治国家是目标,法治政府是主体,法治社会是基础,三者内在统一、目标一致、成效相关,缺少任何一个方面,法治中国建设都难以有效推进。

法治国家是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要坚持目标导向,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进行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明确工作重点、作出部署安排,并且坚决贯彻实现这一目标所必须坚持的各项原则。

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建设的主体和重点,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各级政府只要都能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依宪施政、依法行政,各级领导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都能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等基本法治理念,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就能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法治信仰和行为选择,提高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的速度和成效。

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基础和依托。卢梭曾言,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中。法治的力量来源于民众对法治的信仰和拥护。只有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让法治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才能夯实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社会基础。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目标已经明确,关键在抓落实。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切实把十九届五中全会部署的重大任务落实到位,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朝着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目标不断迈进。

(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在立法领域仍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有立法权人大立法的起草、论证、协调和审议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立法中的部门利益化趋势仍须进一步遏制等等。要立良法促善治,还任重道远。为此,我国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围绕提高立法质量这一关键,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更好发挥立法机关在表达、平衡、调整社会利益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立法高质量发展保障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执行,对于施政治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各级政府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大多数法律、地方性法规和几乎所有的行政法规都由各级行政机关执行。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各级政府一定要严格依法行政,切实履行职责,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该放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坚决克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为此,各级政府要按照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标准,坚持问题导向,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关键点,以规范决策程序为突破点,以推动民法典实施为着力点,以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为落脚点,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快建成法治政府。

(三)促进司法公正

当前,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对于真正发挥司法在调整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期待。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已成为全社会的热切期盼,司法公正问题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人民群众的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司法规律,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事,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更高起点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为重点,破难题、克难关,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建设,促进司法公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真诚信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理念,树立法治权威,普及法律知识,全社会法治意识明显提升。站在新的起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仍需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让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为此,要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的全过程、各环节,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普法”格局;要健全和落实领导干部任前考法、宪法宣誓、年终述法制度,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要强化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推动法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化青少年法治实践,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要改进法治宣传教育方式,注重运用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渗透力、感染力和覆盖面,提高普法实效。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历史时刻,展望法治中国建设的光明未来,我们可以确信:只要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就能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